毛泽东与他的飞天梦苏联卫星上天,对毛泽东影响很大。他在1958年八大二次 会议上大手一挥,朗声说道:“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在毛泽东一生中,他只参加过一次国际性会议,那就是1957年11月2日他第二次访问莫斯科,在那里参加苏联最高苏维埃联盟院和民族院举行的庆祝十月社会主义革命40周年的庆典,以及召开的12个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和68个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人数多达1.5万人。 毛泽东此行莫斯科,正值苏联向太空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不久,全球都沉浸在庆祝“新月亮”的诞生之中。 毛泽东一下飞机,便在莫斯科机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苏联发射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件,人类进一步征服自然界的新纪元从此开始了。让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向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和苏联人民,表示热烈的祝贺!” 就在毛泽东带领中国代表团在苏联访问期间,苏联继续扩大战果,第二颗人造卫星又成功地发射了。 毛泽东听到这一消息高兴地对赫鲁晓夫说:好,你们又一颗卫星上天了,真了不起!美国吹得神乎其神,为什么连一个山药蛋都没抛上去呢?这个意义很大,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苏联卫星上天,深深震撼了毛泽东这位东方领袖的心。 苏联卫星能上天,中国为什么不能呢?在毛泽东心里诞生了一个飞天梦想。他认为中国人就没有干不了的事,更不用说已经进入新中国的中国人了。 就在毛泽东形容美国连一个山药蛋都没抛上去的时候,美国人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正在发射塔上等候发射的指令。 1957年12月6日,很多美国人翘首期盼的美国第一颗实验性人造卫星在运载火箭离地的那一刹那就“寿终正寝”了。运载火箭“先锋号”在发射离开地面仅几英尺后就出现故障,卫星落回地面爆炸燃烧……结果可想而知了。 这个短命的实验卫星成了美国太空历史上一个令人沮丧的黑色记忆。 因为此次事故,美国的人造卫星计划不得不向后拖延,直到1958年1月31日,美国才将一颗只有18磅重的“探险者一号”送上太空。这时,苏联的人造地球卫星已将一只莱卡犬送上太空。 美苏的太空争霸时代由此轰轰烈烈地拉开序幕。这无疑给毛泽东的飞天梦注入了更为强烈的推进剂,他将这个“飞天梦”反映在1958年5月5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中。 毛泽东面对麦克风,不时挥动他那非常富有号召力和感染力的手臂,两次提到了卫星问题。毛泽东对大家说:“同志们!近一段时间来,人造卫星问题一直是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我的心情当然也和大家一样。苏联在去年就把卫星抛上了天,美国在几个月前也把卫星抛上了天。那么,我们怎么办?” 毛泽东讲到这里,突然停顿下来,狠狠灭掉手中长长的烟头,然后将大手一挥,朗声说道:“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毛泽东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接着风趣地说:“当然啰,卫星应该从小的搞起,但是像美国鸡蛋那么大的,我们不放!要放,我们就放他个两万公斤的!” 毛泽东话音刚落,所有与会者呼啦一下全站了起来,使劲鼓掌,把手掌都拍疼了。 毛泽东这个飞天梦点燃了全中国人民的飞天梦想与热情。但往下的飞天梦想并不那么顺利,甚至有点漫长,一梦醒来,竟然经历了12个春秋寒暑。 实践中,科学家得出一个共识:搞卫星,实际与 导弹是互为表里,互为作用的,发射卫星与发射导弹 所需要的火箭加速是一回事 两年后,1960年2月19日,中国第一枚自己设计研制的液体火箭终于竖立在了20米高的发射架上。 发射场位于上海南汇县老港镇。发射场条件之简陋、原始,在世界航天史上也是罕见的。那天总指挥下达命令,靠的是扯着嗓门大声喊叫和舞动旗帜;给火箭加注推进剂是利用一个工人自己做的土工具——自行车打气筒做压力源;没有自动的遥测定向天线,就用人工转动天线去跟踪火箭…… 尽管这枚简陋的探空火箭飞行高度仅为8000米,但这短短的8000米,却成为了带领中国卫星遨游太空的先行者,在中国奔向太空的漫漫征途上迈出了至为关键的一步。 3个月后,毛泽东来到上海新技术展览会。他躬身仔细察看了这枚寄托了探索宇宙空间梦想的火箭。他得知飞行高度仅为8000米时,依然十分兴奋,伸出大拇指说:“8000米,也了不起呀!” 虽然中国科学院早在1958年1月就成立了以钱学森为组长、赵九章为副组长的卫星攻关小组,但进展缓慢,卫星研制过程之艰巨、之曲折简直令人难以想象。从年代看,人造卫星研制期间正好遇到3年困难时期,国家经济困难,人造卫星研发也因为各种客观原因受到影响。但人造卫星的运载工具——火箭的研制没有停下脚步。因为科学家们已经得出一个共识:搞卫星,实际与导弹是互为表里,互为作用的,发射卫星与发射导弹所需要的火箭加速是一回事。运载火箭是人造卫星上天的“粮草”,必须加大力度进行研制。 1960年3月,为研制火箭,中国科学院建立了代号为603的火箭发射试验基地。在那里成功进行了探空火箭和固体助推器串联起来的无控制火箭试验,第一枚火箭总长10米,直径0.45米,起飞重量1138公斤,可携带探测仪器25公斤,设计最大飞行高度60千米,1960年9月13日首次发射成功。后来,中国科学院在这个火箭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提高,使火箭最大飞行高度达115千米,箭头、箭体分离后可分别用降落伞回收,不但满足了气象探测条件,也为高空生物和地球物理探测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在3年困难时期,围绕气象、物理、生物等高空火箭探测的攻关目标举办了12次星际航行座谈会,每一次由一个专家主讲一个专题。科学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地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设想和建议,这不仅活跃了学术思想,而且为后来的人造卫星上马提供了知识储备。 从1960年至1965年,仅T-7型火箭就进行了9批次24发高空科学探测试验。其中成功的多,当然也经历了失败。经过试验,中国科学院不但获得了高空大气的风向风速资料,也开展了高空生物学和高空医学研究,为卫星上天做了充分的准备。 1964年6月29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国自己研制的第一枚弹道式导弹发射成功。导弹发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发射卫星的工具问题,使发射卫星成为可能。中国科学院在进行了多年卫星基础研究和火箭探空实践的基础上,将加大卫星研制力度形成党组建议上报。当年12月三届人大会议期间,著名科学家赵九章上书周恩来总理,陈述理由,认为抓卫星工作是时候了。与此同时,钱学森致函聂荣臻副总理,也建议早日制订卫星计划,列入国家任务。 “文革”期间搞卫星研制,除了众多的技术难题要 攻克之外,还有许多附加在卫星上的政治难题需要 科研人员去攻克 1965年1月,周恩来批示了中国科学院提出的研制卫星的具体方案。 聂荣臻请张爱萍副总参谋长就发射卫星问题约钱学森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座谈。根据座谈意见,国防科委4月29日向中央专委提出1970年至1971年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报告,建议卫星工程总体及卫星本体由中国科学院负责,运载火箭由七机部负责,地面观测、跟踪、遥控系统以四机部为主,中国科学院配合。5月6日,该报告得到中央批准。 从此,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任务正式启动。 卫星设计院的技术人员,把中国第一颗卫星的外形定为72面体的球形。大家希望卫星能播放东方红乐曲,让全世界都能听得到中国的声音。 这颗卫星被命名为“东方红一号”。 正当卫星设计院的人们都满怀信心研制“东方红一号”时,历史又给大家开了一个黑色玩笑。仅仅相隔一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整个卫星科研队伍受到了重创。 因为派性,这支科研队伍分成了两派,卫星研制几乎陷入全面瘫痪。 如何组建一个两派都同意的卫星总体设计部?这个难题落在了年仅37岁的总体部主任孙家栋身上。此时,他已经是“东方红一号”第四任总设计师了。 抽调人才谈何容易!因为优秀人才两派都有,人人都想参与。在两个派别之间若找不到平衡点,往往会使正常工作难以进行,甚至功亏一篑。好在年仅37岁的孙家栋身上有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劲头,他干脆什么派也不考虑,一切以搞卫星的需要为标准。于是,他详细考察了各部门有特长的技术骨干,然后从中挑选出18个技术过硬的科学专业人才。这18个人被称为“航天18勇士”。有趣的是,这“18勇士”两派居然都没意见,因为无意中两派人选的比例竟大体一致。 在那个年代,搞卫星研制,除了有众多的技术难题要攻克之外,还有许多附加在卫星上的政治难题。例如怎样让世界人民用肉眼能看清卫星,从政治上讲,如果世界人民不能用自己的眼睛看见太空中飞翔的中国卫星,将大大损害中国的形象。科研人员绞尽了脑汁,想尽了办法,让末级火箭和卫星一起运行,并且在末级火箭上安上一圈增加亮度的观测裙。他们以为这样,卫星就可以借“光”,提高亮度。 事实上,东方红卫星设计完成后才发现,卫星表面的反光率很低,亮度只相当于天空中的六等星。这个亮度,地球上的人用肉眼是不可能看清的。不仅中国卫星人们用肉眼看不见,外国的人造卫星用肉眼也同样看不见,可见人造卫星上天后,外国的和中国的是一样亮的。然而在现在看来有些荒唐的问题,当时却花费了不少心血。 再例如,上级要求卫星播放《东方红》音乐的时间不能早也不能晚,必须在卫星进入轨道时播放。这一艰巨任务下达给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科研人员感到压力很大。首先,他们必须考虑,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模拟出《东方红》乐曲;其次,发射机的音乐信号和遥测信号,不能冲突,要实现用一个发射机传送乐曲和遥测信号。另外,在什么时候播放要重点考虑,即当卫星达到第一宇宙速度时,卫星进入轨道,这时就应该播放乐曲,反之火箭上天达不到第一宇宙速度,无法进入预定轨道,神圣的《东方红》乐曲就不应该响彻太空。否则,就是政治事故,成为国际大笑话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钱学森提议给卫星装个自动开关。当卫星达到第一宇宙速度时,开关就开,否则就不开。但有人对他提议安装启动开关提出了质疑:上天后“启动开关”发生故障怎么办?该唱的时候它不唱,不该唱的时候它却唱了。这个技术问题竟然难倒了这个大科学家。 接着,又来了一个问题急待解决: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卫星的许多仪器被嵌上了毛主席像章,大家热爱毛主席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这样做,不仅增加了卫星的重量,影响卫星散热,而且给卫星的稳定性也带来影响。 这些敏感的问题谁都不敢轻易决断,于是大家只好汇总到周恩来总理面前。 很快,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钱学森、孙家栋等专家。当钱学森把孙家栋介绍给周恩来时,只见他眼睛一亮,握住孙家栋的手风趣地说:“哟,这么年轻的卫星专家,还是小伙子嘛!” 孙家栋满脸通红地笑了,一身的紧张顿时放松下来。 汇报开始,专家们汇报了发射场和卫星各系统的准备情况。 一个年轻的专家汇报时,出现一个戏剧性的场面,汇报前他很认真地念了一段毛主席语录。他要再念第二段时,周恩来立即摆了摆手说:“直接讲卫星的情况吧,毛主席语录就不用念了。” 轮到钱学森汇报了,他先把火箭、卫星的总体情况说了说,然后停顿一下,接下来的话有些吞吞吐吐,他把《东方红》乐曲启动开关万一失灵的困惑提了出来。 听了钱学森的汇报,周恩来的脸上开始严肃起来。 沉默了一刻,周恩来问:“你们认为火箭、卫星到底可不可靠啊?” “从几次检查情况来看,火箭质量是可靠的。”所有的专家几乎同时回答。 “既然你们认为可靠,”周恩来果断地说,“那我个人认为这个开关可以不要。不过——”周恩来稍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说:“我得先向中央报告之后,再正式通知你们。” 看到周恩来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孙家栋坐不住,立刻站起来,汇报了卫星上许多仪器被嵌上了毛主席像章的事情。 周恩来的脸色更加凝重,指指四周说:“你看我们人民大会堂,也没有毛主席的头像啊。政治挂帅是要把工作做好,而不能庸俗化。你们回去把道理给大家讲清楚,搞卫星一定要讲科学性。” 汇报结束之后,专家们又立刻返回一线,开始进行新一轮的整改和测试。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飞上了天。 按时间先后,我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 上第5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1970年4月23日,“东方红一号”卫星终于完成发射前的一切准备工作,达到了发射要求。就这样,历经12年风雨磨难,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即将问世了。 这颗卫星重173千克,它进入太空后主要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层密度。卫星上的全部元器件、设备和材料,以及许多理论和技术难关的攻克,都是中国自己的产品和成果,它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结晶。 4月24日凌晨,毛泽东批准实施发射。 晚上10点,从国防科委指挥部传来喜讯:“东方红一号”卫星从中国西北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卫星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 卫星入轨了!一时间,“东方红一号”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响遍全球,似乎在向全世界歌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人造卫星上太空…… 周恩来立刻向毛泽东报告了这一喜讯。 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一把扔掉手中的烟头,高兴得连连说:“好,太好了!总理,准备庆贺,准备庆贺!” 五一国际劳动节晚上,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了参加研制和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代表。老一代领导人的飞天梦想终于得以实现,终于等到了卫星飞上天的这一刻。他们那高兴的劲头真是无以言表。 按时间先后,我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5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虽比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晚了13年,但它的质量超过了前4个国家第一颗卫星质量的总和。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不断把遥测参数和各种太空探测资料传回地面,但因卫星电源采用的是银锌蓄电池,寿命有限,同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东方红》乐曲停止播放,卫星结束了它的工作。 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后,钱学森向中央提出中国应该发展载人航天,并提交发展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报告,得到毛泽东亲笔批示“同意”。尽管这一航天计划的实现毛泽东没有亲眼看见,但他为中国航天事业再次起飞指引了方向。 一个孕育了“飞天”传说的浪漫国度,至今为止在航天史上已经树立起了4个重要里程碑: 早在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也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他最先开始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他是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聪明的中国人,他的励志故事代代相传,激励后人去钻研去想象,让梦想的翅膀不断飞翔。这是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第1个里程碑。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升空!这是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第2个里程碑。 2003年10月16日,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苍茫宇宙传来纯正清晰的汉语——“为了全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这是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在太空代表祖国向全世界作出的承诺。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第3个里程碑。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随着嫦娥一号成功奔月……中国航天史上的第4个里程碑树立了起来。 至今,中国航天事业早已走在世界前列,探月工程、空间工作站等航天科技成果一个接一个腾空奔向宇宙空间,去探索人类未知的世界,在茫茫的天宇中盛开着中国人的航天之花。 上一篇: 讲好党史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下一篇: 党员干部如何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